重慶市南丁衛生職業學校
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3年制)
(2019年1月修訂)
一、專業名稱(專業代碼)
(中職教育階段)護理專業 專業代碼100100
二、招生對象
我市應屆初中畢業生,初中畢業暨高中升學考試成績達到相應要求。
三、基本學制
三年
四、培養目標與人才規格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面向醫療、社區、養老、康復、家庭護理保健服務第一線,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掌握護理職業崗位所需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備較強的臨床護理、老年護理、社區護理方面等崗位的實際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素質、職業能力和健康的心理身體素質,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高技能護理專門人才。
學生畢業后主要面向國內外醫療衛生系統行業,可在各級各類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服務中心、疾病預防及保健機構等單位從事臨床護理、疾控預防、保健、社區護理、養老護理等工作。
(二)人才規格:
本專業畢業生應具有的職業素養、專業知識和技能:
1、職業素養
(1)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重視護理倫理,自覺尊重護理對象的人格,保護護理對象的隱私。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和醫療安全意識,自覺遵守有關醫療衛生的法律法規,依法實施護理任務。
(3)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珍視生命,關愛護理對象,減輕痛苦,維護健康。
(4)具有較好的護患交流與醫護團隊合作能力。
(5)尊重護理對象的信仰,理解護理對象人文背景及文化價值觀念。
(6)具有從事護理工作的健康體質、健全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
2、專業知識和技能
(1)具有護理專業相關的基礎醫學知識和技能。
(2)具有基礎護理的理論知識,規范、熟練的護理操作能力。
(3)具有臨床護理基本理論知識,規范的專科護理操作能力。
(4)具有以護理對象為中心,解決常見護理問題和安全給藥的能力。
(5)具有對護理對象進行健康評估、分析和解決臨床常見護理問題的能力。
(6)具有對護理對象進行病情變化、心理反應和藥物療效的觀察能力。
(7)具有病室和護理對象管理的基本能力。
(8)具有初步開展社區護理、進行健康教育和預防保健的能力。
(9)具有對老年人常見健康問題進行評估并實施護理的能力。
(10)具有初步對傳染病預防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的能力。
五、職業范圍
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崗位主要涉及各級醫院(含外資、合資醫院)、疾控中心、婦幼保健院(所)、職防所、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站)、衛生防疫保健機構、農村鄉鎮衛生院(室)、農村合作醫療機構(含村醫療衛生站、室)、養老機構、臨終關懷機構、血站等單位。
六、主要接續專業
專科:護理
七、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工學結合,素質+能力,以能力為核心的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就業為導向,實施“課崗結合、課證融合”的教學模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體現“職業素養融入專業教育、就業要求融入能力培養、職場環境融入育人環境”的三融入;育人環節實現 “課程設置與崗位需求對接、教學設計與工作任務對接、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對接” 的三對接。充分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將課堂教學和崗位實際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職業性。學習職業崗位所需的理論知識,強化工作崗位職業操作能力訓練,不斷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護理專門人才的需求。
1.提高教改意識。護理職業教育改革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圍繞“21世紀需要什么樣的護理人才”和“怎樣培養面向21世紀的護理人才”展開廣泛而深入的研討,為深化教學改革奠定基礎。要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學以致用的全能型人才。注重素質教育,滿足社會需要。
2.改革教學方法,培養主動靈活的學習型人才。教師應發揮積極的啟發和引導作用,進行生動活潑的授課、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學習和教會學生學習,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使之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的學科前進步伐。
3.培養具有創新意識、開拓型的21世紀護理人才。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教育觀念的轉變應體現在教育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和考核制度等各個方面,有利于培養創造力的學習氛圍,以及師生兩方面的主動協調性。給一個能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自由馳騁的心靈空間,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問難,敢于反思,從而真正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4.轉變傳統的課程模式。采用對接工作崗位、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課證融合”的課程模式,打破學科界線,注重學科間的聯系和交叉。同時,結合護理教育的特點,大幅度增加實踐課時數,培養學生實踐操作技能。
5.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的改革中,必須根據護理專業的要求和特點,向綜合化和以問題為中心的課程模式轉化,合理設置課程,精選教學內容,使之形成體現現代護理教育觀并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全新的護理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6.加強人文素質的培養。通過護理禮儀,形體訓練、健美操、拉丁舞、各種文體活動,書法、繪畫、手工制作、演講比賽等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7.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加強教學管理,增加實驗課程的開出力度,增加實驗室開放時間,加強操作考核,開展護理技能大賽,加強對實習醫院的管理。
八、課程體系
(一)課程體系設計原則
依據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按照循序漸近的方法,以必須、適度、夠用為原則,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以護理工作任務為主線,以護理技能訓練為抓手,采用模塊化方式設置課程。
(二)課程體系為模塊化結構
由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和素質教育三個模塊組成。其中專業技能課程模塊中包含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及專業實踐課程子模塊。
九、課程設置及要求
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和素質教育課程等。
(一)公共基礎課
十一、教學實施
(一)教學要求
1.公共基礎課
公共基礎課程包括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德育、體育等,具體要求按照教育部、重慶市教委有關規定執行。公共基礎課程課時數不低于總課時數的35%。教學內容實用、夠用。教師應認真學習教學大綱,準確把握課程定位,積極探索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職業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2. 專業課
在專業技能課教學中,根據護理專業學生應該具有較強的臨床護理的能力,特別是能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對護理對象實施整體護理,并具有一定的護理管理能力。針對以上要求,轉變傳統的灌注式教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方法,采用情景導學法、案例分析法、項目教學法、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國際上比較先進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采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多媒體教學達到100%。依托校內護理實訓基地,模擬各種臨床護理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認識工作任務和培養職業能力;依托附屬醫院及校外實訓基地,使學生在真實的臨床護理環境中,培養職業認同,掌握職業技能,完善早期接觸臨床的“一貫式”(實訓-見習-實習)培養模式。
(二)考核與評價
1.“四要素兩維度”教學評價模式內涵
采用“多元參與、全程監控、突出技能、融入標準”四要素、“綜合素質、學習效果”兩維度教學評價模式。即教學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過程的多元化,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與自我評價相結合,職業技能鑒定與學業考核相結合,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同時吸納家長、用人單位、畢業生參與教學評價。兼顧課程評價與綜合素質評價。
2.“四要素兩維度”教學評價模式實施
專業課程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模式,實現評價主體和內容的多元化,既關注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又關注學生社會能力的發展,既要加強對學生知識技能的考核,又要加強對學生課程學習過程的督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
臨床實習考核評價主要由實習基地指導老師和實訓科完成,主要對學生在跟崗實習期間的勞動紀律、工作態度、團隊合作精神、人際溝通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和任務完成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考核評價。
1.學生學習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包括臨床實習)和選修課程,所有課程均應參加考核,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態度三方面。
2.必修課考核分為考試和考查2種,各門課程的考核必須按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成績評定采用百分制,未通過必修課程考核時,可補考2次。
3.選修課的成績評定采用合格與不合格制,未通過選修課程考核時,可補考1次。
4.臨床實習各科出科考試通過,為臨床實習合格。
5.護理專業職業能力考核:基礎護理操作技能、急救護理進行技能考核,成績單列。
6.畢業考試課程為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外科護理。
7.以上考核成績全部合格,即可畢業。
8..鼓勵學生畢業時取得重慶市護理職業技能資格證及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證。
9.按照學校整體部署,在不同階段開展學生素質、教師評學、家長評價、用人單位評價、畢業生追蹤等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十二、畢業條件
1. 在規定年限修完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考核成績(含實習)全部合格;
2. 轉段考試達到合格分數線;
3. 取得本專業1個必考職業資格證書;
4. 其操行考核成績合格。
十三、保障條件
(一)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
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重點,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設計與課程開發,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實訓、見習與實習等教學環節,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強化理實一體,突出“做中學,做中教”, 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提倡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任務教學等多種方法,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見習,工學交替學習,跟崗實習等,將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學習,實踐教學、教師引導教學等教學組織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提高學習效果。
(二)師資隊伍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等有關規定,進行教師隊伍建設,合理配置教師資源。
專業教師學歷職稱結構應合理,至少具有相關專業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業教師5人以上,建立雙師型專業教師團隊,其中,雙師型教師不低于30%,應有業務水平較高的專業帶頭人2人以上。專業專任教師應具有本專業或相應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并具有中職教師資格證書,獲得中級以上職業資格。專業帶頭人應有較高的業務能力,具有高級職稱和較高級的職業資格,在專業改革發展中起引領作用。教師業務能力要適應行業企業發展需求,了解企業發展現狀,參加行業實踐和技術服務。
聘請行業企業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兼職教師,具有高級職業資格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能夠參與學校授課、講座等教學活動。
(三)實習實訓條件
1.校內實訓基地:
校內實訓實習必須具備基礎護理、健康評估、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兒科護理、婦產科護理等相應的實訓室,主要設施設備及數量如下:
(1)基礎護理實訓中心
功能:供學生進行基礎護理各實訓項目的訓練。
區域劃分:該實訓中心分為實訓區和模擬病區兩個區域,實訓區設有多媒體示教室,模擬病區按醫院布局進行高仿真教學環境設計,有護士站、高仿真模擬病房、治療室、處置室等,模擬病房內配備了模擬中心供氧和中心負壓吸引等裝置,配備了大量先進的儀器設備如各類注射模型、靜脈輸液臂、導尿模型、吸痰模型等供學生進行基礎護理各實訓項目的訓練,為學生實訓提供近乎逼真的感覺與體驗,能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充分利用實訓室,除正常教學時間外,實訓中心還應在課余時間根據學生需求隨時開放實訓室,有效地保證學生的訓練需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基礎護理實訓中心主要教學設備見下表:
2. 校外實訓基地:
已與重慶市內和市外44家三級,二級醫院進行長期校企合作,簽訂校企(院)合作培養協議,每年根據學生實習情況進行調整,以滿足學生見習,實習需要。
附件:護理專業實習大綱
附件:
護理專業實習大綱
一、目的和要求:
畢業實習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主要環節,對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臨床實習,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基礎護理、各科護理及病房管理的基本技能。已經開展整體護理的醫院,要求實習生按照整體護理要求對病員進行護理。
在實習過程中,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養成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和良好的醫德醫風;勤奮學習,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注意鍛煉身體,把自己培養成為政治堅定、技術優良、身體健康的護理工作者。
二、實習科目及時間分配表:
三、實習內容:
(一)基礎護理(貫穿在各科室)
1、了解醫院、病室的結構、病區醫務人員的組織分工,護理
2、熟悉病室環境管理的要求,病床單位的設備。
3、熟悉掌握各種鋪床法(備用床、暫空床、麻醉床)。
4、熟悉掌握病室常用護理。如褥瘡的預防及護理、口腔護理、晨間護理、床上擦浴、臥床病人的護理與安全物品的清潔、消毒、滅菌及保管方法,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5、熟練掌握病員生活護理等。
6、熟練掌握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觀察、測量及記錄法。
7、掌握各種標本收集法:如糞、尿、痰、血等。
8、掌握病員飲食的種類及護理,做好飲食管理。
9、熟悉出入院病員的護理,能進行衛生宣教及出院指導等。
10、熟練掌握口服給藥法、各種注射法、輸液法、藥品保管及領取。
11、掌握輸血法。
12、熟練掌握常用治療技術操作:熱敷、鼻飼法、洗胃術、灌腸法(大量不保留、保留灌腸等)。氧氣吸入法、蒸汽吸入法及超聲波霧化吸入法、導尿術留置導尿法等。
13、掌握病情觀察、交班報告書寫,病室常用表格的填寫,病歷夾及表格的應用、排列與保管原則。
14、熟悉重危病員觀察、搶救護理及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摩、掌握吸引器、人工呼吸機、簡易呼吸器等的應用。15、熟悉重癥監護室的配置及護理工作程序以及目前能展開的各種監護技術。
16、掌握病人遺體的料理。
17、在整個實習過程中能正確運用護理程序對病人實施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整體護理(護理評估、制定護理計劃、實施護理計劃、護理效果的評價)。
(二)內科6周
1、基本技能要求
(1)初步掌握病史和體格檢查的方法,書寫完整病歷。
(2)熟練掌握身高、體重、脈搏、呼吸、血壓、對光反射的測定。
(3)初步掌握胸腹部檢查,辨別心臟雜音、肺羅音及肝脾的檢查。
(4)熟悉對病人意識的檢查及腦膜刺激癥的檢查法。
(5)熟練掌握各種化驗的標本采集方法。
(6)掌握三大常規的正常值及臨床意義。
(7)初步掌握肝腎功能實驗的正常值及臨床意義。
(8)熟練掌握氧氣吸入法、吸痰法、人工呼吸法、胸外心臟按壓法、皮內注射法。
(9)熟練掌握常見診療技術(胸穿、腰穿、骨穿、胃液采集術、十二指腸引流術、三腔管使用)的用物準備。
(10)了解肝膽系統超聲波檢查報告的臨床意義。
(11)掌握傳染病室的特點及各類物品的消毒方法(包括各種消毒液的配制、空氣消毒等)。
(12)熟練掌握傳染病室的隔離技術(隔離衣的穿脫法、洗手法、結腸造瘺管的更換法等、注射法、體溫、脈搏、血壓測量等)。
(13)了解常用隔離種類及方法,如呼吸道隔離、消化道隔離、嚴密隔離及昆蟲隔離法。
2、內科常見疾病的護理要求
(1)初步掌握疾病的臨床特點、護理措施及預防原則:上感、肺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咯血、急性胃腸炎、潰瘍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風濕病、風濕性心臟病、心力衰竭、高血壓病、腎盂腎炎、尿毒癥、貧血、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
(2)熟練掌握內科護理常規及三級護理的內容。
(3)基本掌握下列危重癥的護理措施:咯血、休克、哮喘持續狀態、心力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昏迷。
(4)了解心腦血管介入檢查和治療的過程和術前準備。
(5)初步掌握下列傳染病的臨床特點、護理措施及預防原則:細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食物中毒、傷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猩紅熱、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流行性出血熱等病員的護理。
(6)基本掌握常見傳染病的護理原則,如細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食物中毒、傷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猩紅熱、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流行性出血熱等病員的護理。
(三)外科6周
1、基本技能要求
(1)了解病室、換藥室管理原則及用藥準備。
(2)熟練掌握清創法、換藥法、石膏繃帶的制作法、備皮法、膀胱沖洗法、引流瓶及引流管的消毒法、胃腸減壓器及“T”管引流。
(3)熟悉掌握各種手術前、手術中及手術后的護理。
(4)熟悉掌握胸腹腔引流的原理和護理。
(5)熟悉皮牽引、骨牽引準備及術后護理。
(6)各種麻醉病人的護理。
2、外科常見疾病的護理
(1)初步掌握下列常見外科疾病(病變)的臨床特點、護理措施及預防原則:胸部疾病、腹部疾病、直腸肛管疾病、周圍血管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骨關節疾病及軟組織創傷及感染。
(2)熟悉危急重病人的護理措施。
(3)初步掌握常見皮膚疾病的防治及護理,如濕疹、接觸性皮炎、蕁麻疹、藥物性皮炎、疣、麻風、手足皸裂、凍瘡及帶狀皰疹的防治。
(4)初步掌握矯形外科手術前、后的護理原則。
(四)手術室2周
1、了解手術室護理的分工、職責及工作程序。
2、了解醫院手術室的建筑條件及配備。
3、了解手術室的管理制度。
4、掌握使用滅菌的方法。
5、了解特殊感染手術的配合及隔離方法。
6、掌握無菌藥品的管理制度。隔離病員口服給藥法。
7、熟悉外科常見手術配合。如闌尾切除術、疝修補術、膿。識別各種敷料及制作。
8、基本器械的挑選、保管、縫針、縫線的選擇。
9、無菌技術操作。
10、實習洗手護士。認真正確地執行手臂消毒法,穿無菌手術衣,無菌手套及手術臺上配合手術操作。
11、實習巡回護士。逐漸鍛煉固定病員體位,觀察病情,協助手術后包扎料理等。
(五)婦產科(包括產房1周)4周
1、基本技能要求
(1)了解婦產科病室、產房、嬰兒室及婦產科門診設備、規范消毒隔離制度。
(2)基本掌握妊娠診斷,產前檢查及產后護理。
(3)掌握婦產科常用治療技術操作,如陰道灌洗、上藥、取避孕環等。
(4)基本掌握正常接生法。
(5)了解計劃生育的意義及方法。
(6)熟悉婦科檢查的準備、配合和護理。
2、婦產科常見疾病的護理
(1)基本掌握婦產科常見疾病的護理原則,如先兆流產、功能性子宮出血、急、慢性盆腔炎、子宮頸癌、絨毛膜上皮癌等病員的護理原則。
(2)熟悉妊娠中毒癥及產后出血等病員的護理。
(3)掌握產褥期病員的護理。
(4)掌握新生兒的護理。
(5)掌握新生兒窒息的急救及臍帶脫垂、胎膜早破病員的護理。
(6)了解早產兒及手術兒的護理。
(六)兒科 4周
1、基本技能要求
(1)掌握各年齡小兒生長發育特點及營養要求。
(2)熟練掌握小兒身高、體重、頭圍、心率、血壓、體溫、脈搏、呼吸等正常生理數值及測定方法。
(3)掌握小兒血、尿常規及腦脊液標本采集法及其正常值。
(4)熟悉掌握小兒靜脈穿刺、靜脈滴注及常規肌肉、皮內注射。
(5)熟練掌握小兒常用藥物劑量和喂藥技術。
(6)熟練掌握小兒氧氣吸入法、吸痰法、人工呼吸法、灌腸洗胃法等急救措施。
2、熟悉小兒常見疾病的臨床特點、護理措施及預防保健:
(1)新生兒敗血癥、硬腫癥、破傷風、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癥、口腔炎、上感、各型肺炎、先天性心臟病、小兒風濕病、嬰幼兒營養不良性貧血、化膿性腦膜炎、小兒結核病、急性腎炎、腎病綜合癥、嬰幼兒腹瀉等。
(2)基本掌握高熱、驚厥、昏迷、脫水、酸中毒、感染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急救處理原則及護理措施。
(3)熟悉小兒常見傳染病的臨床特點和護理措施:痢疾、病毒性肝炎、流感、麻疹、水痘、百日咳、乙型腦炎等。
(七)五官科(在門診進行)2周
1、眼耳鼻喉科
(1)了解眼耳鼻喉門診室設備和工作制度。
(2)掌握眼耳鼻喉檢查所需基本器械的應用及其清洗、消毒、保管。
(3)掌握眼耳鼻喉科門診常用藥品的消毒、滅菌、保管、常用敷料的制作。
(4)了解遠、近視力檢查法、色覺檢查法、眼外科檢查法、聽力檢查及一般耳鼻咽檢查。
(5)掌握瞼緣炎、麥粒腫、霰粒腫、倒睫、瞼內翻、沙眼、角膜炎、急、慢性淚囊炎、結膜炎、中耳炎、鼻炎、鼻竇炎、扁桃腺炎、喉炎的診斷、治療原則及護理。
(6)掌握鼻出血的止血及護理。
(7)了解虹膜炎、青光眼、白內障、眼外傷、耳內眩暈的診斷、治療及護理。
(8)掌握滴眼、耳、鼻藥法,洗眼膏法、涂眼膏法、眼敷法、眼部繃帶法和喉熏氣吸入法等護理技術。
(9)了解門診手術前準備及手術器械的準備、消毒滅菌和保管。
(10)掌握眼耳鼻喉的衛生宣傳。
2、口腔科
(1)了解口腔科門診室設備和工作制度。
(2)掌握口腔檢查所需要基本器械的應用及其清洗、消毒與保管。
(3)掌握口腔科門診常用藥品的消毒滅菌與保管,常用敷料的制作。
(4)掌握一般口腔檢查法。
(5)掌握齲齒、牙髓炎、根尖周炎、智齒冠周炎、牙周病的診斷、治療及護理。
(6)了解拔牙前準備及拔牙器械的準備、消毒和保管。
(7)掌握口腔衛生的宣傳。
(八)急診室2周
1、了解急診室制度及設備。
2、掌握各種急救用品,包括檢查用品、治療器械、敷料、藥物配備。
3、掌握各科急救操作。
(九)門診3周
1、治療室2周
(1)掌握青、鏈霉素,破傷風抗毒血清的過敏試驗液
(2)了解治療室制度的配制,過敏試驗技術操作及反應的觀察。
(3)掌握過敏反應的搶救。
(4)掌握靜脈注射、靜脈輸液、封閉療法技。
(5)掌握皮內、皮下、肌肉注射法。
2、換藥室1周
(1)了解換藥室的制度、設備及管理方法。
(2)了解換藥室常用藥物、敷料的配制、器械準備、消毒滅菌及其方法。
(3)掌握無菌技術操作方法。
(4)掌握常見傷口之特點,換藥的一般原則,傷口拆線原則及方法。
(5)掌握換藥后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與敷料的處理。
(6)掌握傷口袋包扎方法,如膠布的應用、崩帶的包扎方法等。
(十)供應室1周
1、了解供應室的規章制度,工作職責和設備。
2、掌握棉纖、棉球、紗布與棉械的檢查、清洗、消毒、滅菌、包裝及保管方法。
3、掌握墊等敷料的制作。
4、掌握注射器、靜脈輸液器使用高壓蒸汽滅菌、煮沸法及化學藥品消毒滅菌法。
5、掌握一般的滅菌技術操作方法。
6、掌握各種常用治療包的準備,包裝與滅菌
四、實習評價考核
學生在每科實習完畢后,要認真進行個人總結。實習科室將根據學生學習和表現進行考核評定。其考核內容包括工作態度和科室綜合考核兩大方面。
(一)工作態度評分標準
優秀: 實習期間遵守實習紀律,出滿勤,工作認真踏實、無差錯事故,理論聯系實際,技術操作規范、熟練,服務態度好,有實習筆記。
良好:實習期間遵守實習紀律,無曠課、遲到早退現象,請不超過三天,工作認真踏實、無差錯事故,理論聯系實際,技術操作規范但不夠熟練,服務態度好,有實習筆記。
及格:實習期間能遵守實習紀律,無曠課現象,請假不超過2周,能理論聯系實際,技術操作基本規范,但學習不夠虛心踏實,工作中有小差錯,服務態度尚好,有實習筆記。
不及格:不能遵守實習紀律,有曠課現象,或經常遲到早退,或請假超過2周,工作有明顯差錯或常出差錯,技術操作欠規范,服務態度不夠好,無實習筆記。
(二)綜合考核
1、出科考核(崗位實習考核)
學生在完成每一科室(崗位)實習時應實施考核,考核內容包括實習表現、專業能力考核兩個部分。實習表現根據平時表現考核項目(出勤情況、工作態度、職業道德等)進行考核;專業能力考核包括該科室(崗位)相關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考核(理論考試與技能考試各占50%)。
2、實習結束綜合考核
實習結束綜合考核由實習單位教學管理部門根據各出科考核(崗位實習考核)成績分別進行總評,成績分合格與不合格2個等級。
五、實習成績評定
實習成績以《畢業實習成績》記入成績檔案。其中,出科考核(崗位實習考核)中若科室(崗位)實習表現或專業能力考核不合格者視為該實習科目不合格,需在該科(崗位)補實習,直至合格,由此耽誤的實習時間順延,若實習順延時間超過畢業資格審核時間,實習成績計為不合格。